浓汤调味料是一种用于提升汤品风味的复合调味品,广泛应用于餐饮烹饪和食品加工领域。该类产品通过混合多种食材提取物和调味成分,为汤类制品提供基础风味支持。
一、基本组成与原料来源
浓汤调味料的主要成分包括食用盐、谷氨酸钠、水解植物蛋白、酵母提取物、脂肪酸甘油酯、香辛料和食品用香精。根据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复合调味料》(GB 31644-2018),食用盐含量通常在30%至50%之间,谷氨酸钠添加量为5%至15%。水解植物蛋白多采用大豆蛋白或小麦蛋白经酸水解工艺制得,蛋白质含量不低于40%。
酵母提取物作为天然风味增强剂,核苷酸二钠含量在1.5%至3.5%范围内。脂肪酸甘油酯起乳化作用,添加比例不超过2%。香辛料包含洋葱粉、大蒜粉、白胡椒粉等,总占比约3%至8%。部分产品添加脱水蔬菜颗粒,如胡萝卜粒、玉米粒、芹菜末等,粒径控制在1毫米至3毫米。
二、生产工艺与技术参数
生产流程包括原料预处理、混合搅拌、造粒干燥、筛分冷却和包装。混合工序采用三维运动混合机,转速设定为25转每分钟,混合时间20分钟至30分钟。湿法造粒使用摇摆式颗粒机,筛网孔径为1.2毫米。干燥环节采用流化床干燥器,进风温度控制在75摄氏度至85摄氏度,物料出口温度不超过55摄氏度。
成品水分含量依据产品形态不同有所差异,粉末状产品水分≤5.0%,颗粒状产品水分≤4.5%。根据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数据,典型产品粒度分布中,80目筛上物≤10%,80目至120目间物料占比60%以上。
三、理化指标与安全检测
按照GB 31644-2018标准要求,铅含量≤1.0毫克每千克,总砷≤0.5毫克每千克,菌落总数≤10000CFU每克,大肠菌群≤3MPN每克。商业无菌产品需通过保温试验,在36摄氏度±1摄氏度条件下保存10天,无胀罐、pH值变化或微生物增殖现象。
风味物质检测显示,游离氨基酸总量为8.2克每100克至12.6克每100克,其中谷氨酸占比45%以上。挥发性盐基氮含量≤15毫克每100克,符合风味稳定性的控制要求。
四、使用方法与应用范围
建议用量为每升汤液添加8克至15克,具体比例根据菜品要求调整。使用时需在汤品煮制后期加入,避免长时间高温加热导致风味损失。适用于骨汤、鸡汤、海鲜汤等各类汤品的风味补充,也可用于烩菜、炖菜的调味。
在连锁餐饮中央厨房应用案例中,某企业使用浓汤调味料标准化配制例汤,单锅投料量500克用于100升汤体,调味一致性合格率达到92%以上,较传统手工调味操作时间缩短约40%。
五、储存条件与保质期限
产品应储存在阴凉干燥处,避免阳光直射,环境温度不超过30摄氏度,相对湿度低于70%。包装材料采用铝塑复合膜,水蒸气透过率≤2克每平方米·24小时(40摄氏度,90%RH)。未开封产品保质期一般为18个月,开封后建议在3个月内使用完毕。
浓汤调味料作为工业化生产的复合调味品,其配方设计基于食材风味的科学组合。现有生产工艺能够实现风味物质的稳定保留,理化指标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。在实际应用中,需根据具体烹饪需求控制添加量和使用时机。产品的储存管理直接影响品质稳定性,应严格执行环境控制要求。通过规范使用,该类调味料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汤品制作的效率和风味一致性,满足规模化餐饮生产的实际需要。